6月16日,黄河交通学院与国电电力河南分公司合作建设的校园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一期)正式竣工投运,成功并入电网。这一总装机容量达8.127兆瓦的绿色能源项目,不仅标志着学校用电模式实现从“耗能”向“产能”的历史性转变,更开启了产教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多方合力,共鉴绿色能源新起点
投运仪式当日,黄河交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杨行炜,理事会办公室主任李宝山、产教融合管理处副处长于建军、后勤与资产处副处长齐瑞强、基建处副处长杨金锁、保卫处副处长顾现伟,与国电电力河南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鄂连合,副总经理陈相东、张磊,生产技术部主任宋鹏,以及合作方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马俊卿等共同出席。各方代表深入现场,对设备运行模式、实时数据动态监测及维护体系进行了全流程核验,确保项目发电效益最大化与安全运行常态化。
产能降耗,打造低碳示范校园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教学楼、宿舍楼等广阔屋顶空间,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据测算,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970万千瓦时,不仅能满足校园约50%的日常用电需求,更将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相当于年度节约标煤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0余吨、二氧化硫排放29吨。这不仅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扎实行动,更成为区域校园节能减排的标杆示范。
筑牢安全根基 深化共赢合作
在投运仪式现场,黄河交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杨行炜将校企合作光伏项目喻为“共同组建的家庭”,并对项目建设与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坚守安全红线。强调安全生产是“第一要务”,要求校企双方以最高标准落实安全管控,确保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实现“零事故”目标。二要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要从专业化建设、精细化运维、可持续运营等多维度发力,打造全链条管理闭环。三要深化战略协同。期望双方以光伏项目为起点,扩容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仅要实现双赢、共赢,更要追求多赢格局”。四要锚定长远发展。杨行炜表示,期待与国电电力携手“走得更远更坚实”,在清洁能源与教育融合领域共同实现“成长、发展、跨越与辉煌”。
杨行炜特别感谢国电电力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鄂连合、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总经理马俊卿及项目团队,并指出,“在校庆3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这一绿色工程既是献礼,更是面向未来的承诺——让阳光下的合作永远持续。”
赋能教学,开辟产教融合新路径
据学校产教融合管理处副处长于建军介绍,项目自启动便凝聚了学校领导统筹,产教融合管理处、后勤处、基建处、安委会等多部门高效协作之力,克服工期紧张、安全管理复杂等挑战,是校企协同攻坚的成果结晶。而且,学校光伏电站自身也是一个鲜活的新能源知识科普与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与操作平台,助力绿色低碳理念及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运维管理,在点亮校园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同时,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安装在校园楼顶的光伏矩阵,正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为黄河交通学院近三万余名师生获取知识与实践的新知。当课堂延伸到发电的第一线,当产学研在电表跳动间深度融合,绿色校园的轮廓正逐渐清晰: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未来可持续社会的生动雏形。
- 上一篇:无
- 下一篇:无